NEWS最新消息

2025/07/17 當災難遇上文化隔閡:亞裔社區的心理健康服務缺了什麼?

近年?,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地區多次遭受龍捲風襲擊,造成嚴重破壞。2025年5月16日下午,一場EF2級龍捲風橫掃聖路易斯縣,導致數百棟房屋受損,數千用戶斷電,影響了許多在密蘇里州居住的亞裔和亞裔美國人。這場龍捲風不僅損壞了物質財產,還對居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長期影響。有研究表明,龍捲風倖存者普遍會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憂鬱和焦慮症狀,可能在災後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然而在災後心理援助工作中,亞裔社區面臨著特殊的困難——雙語心理諮詢師的嚴重匱乏,且現有服務普遍缺乏對亞裔文化的深入理解。我們需要重視這個服務缺口,因為文化與語言適配的心理健康服務不僅是錦上添花,更是有效療癒的必要條件。
作為亞裔,我們在經歷龍捲風災害後,深刻體會到尋找符合亞裔文化的心理健康服務是多麼艱難。令人遺憾的是,無論是政府官方渠道還是民間非營利組織,專門為亞裔群體提供的雙語心理健康服務幾乎是一片空白。
在STLOUIS -MO.GOV官網的STL Recovers災後恢復頁面上,雖然明確提及了西班牙語服務和為聾啞人士提供的ASL手語熱線,卻找不到任何專門針對亞裔語言的服務。儘管在細則中提到可以通過第三方翻譯服務聯繫使用100多種語言的諮詢師,但這種間接的、需要層層轉接的服務方式,對正處於心理危機中的求助者?說算不上友好。同樣令人失望的是,密蘇里州心理健康部門(Missouri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的多元文化資源(Multicultural Resources)和龍捲風專項服務中,關於亞裔社區的服務信息寥寥無幾。即便是非營利組織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務,除了24小時熱線外,也鮮有專門為亞裔社區設計的雙語服務選項。這種服務缺失讓亞裔災民在尋求心理援助時面臨著無形的文化障礙,使得本就脆弱的心理狀態更難得到及時有效的支持。
我們對雙語心理健康服務的執著源於切身體會和深入研究。在與美籍亞裔朋友的交流和查閱大量學術文獻後,我們深刻意識到雙語心理健康服務提供者對亞裔群體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具備文化謙遜能力的諮詢師確實能更好地服務不同文化背景的求助者,但這種能力需要長期培養,且缺乏客觀評估標準。相比之下,雙語諮詢師或亞裔諮詢師與生俱來的文化共鳴,是後天習得的"文化能力"難以企及的。
這種優勢遠不止於語言層面。我們的亞裔朋友曾說過,即便諮詢師的語言表達不?流暢準確,那種文化血?相連的親切感能帶來天然的放鬆。他們反覆強調的"感同身受"四個字,正是問題的核心。?有共同經歷的人,再多的學術研究也難以真正理解代際創傷的分量、文化期望的重壓、歷史傷痕的隱痛,以及社會議題在亞裔語境中的特殊含義。這種默契讓諮詢中的沉默都充滿意義——我們不需要解釋,對方就懂得我的欲言又止。
在家庭治療中,雙語諮詢師的優勢更為突出。面對存在代際創傷的亞裔家庭,老一輩的語言障礙往往成為治療瓶頸。而雙語諮詢師不僅能突破語言障礙,更能捕捉那些隱藏在母語細微處的情感線索,真正聽到每個家庭成員的心聲,讓治療產生實質性的突破。這種全方位的文化理解,正是亞裔心理健康服務最稀缺也最珍貴的品質。
針對這些需求,我們呼籲推動系統性改革。首先可以建立激勵機制,通過助學貸款?免、專業津貼等方式吸引雙語人才加入心理健康領域,可借鑒紐約醫院系統CIR聯盟(Committee of Interns and Residents)的成功經驗。同時持續構建更新亞裔心理健康服務者數據庫,提高專業人才的能見與可及性。例如密蘇里州亞裔美國青年基金會(Missouri Asian American Youth Foundation)的亞裔心理健康服務提供者的數據庫持續更新。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社區宣傳消除心理健康污名化,開發多語種的心理健康科普材料,讓有效信息能夠真正觸達有需要的群體。
自然災害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中的結構性缺陷。聖路易斯的災後重建不應止步於物質層面的修復,更需要關注心理重建的文化包容性。當我們為亞裔、移民和其他邊緣化群體提供真正貼合其文化需求的心理服務時,整個社區的韌性才能得到實質性的提升。真正的療癒,始於被看見、被理解的那一刻。
Jun Zhao 和 Michelle Wu 目前就讀於聖路易斯大學的社會工作碩士學位,於密蘇里州亞裔美國青年基金會(Missouri Asian American Youth Foundation)實習中寫下這篇文章。